
摩梭家庭育儿实践:妻子上班丈夫带娃
摩梭家庭育儿实践中,妻子上班时,丈夫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这种育儿模式体现了摩梭家庭对性别平等和共同育儿理念的重视,丈夫参与育儿不仅有助于减轻妻子的负担,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合作育儿方式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提倡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育儿责任,促进家庭和谐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伽才是一个摩梭小伙,最近,他凭借一己之力意外地闯入了母婴赛道。
今年5月,伽才的妻子休完产假回去上班,他由此开始了独立带娃的生活。
家人都夸他把孩子带得很好,白白胖胖的,但是育儿期间没有收入,养孩子又特别费钱,再加上每次带着孩子出去放风,伽才发现总是一些宝妈和奶奶聚在一起,作为唯一的男性,他感觉难以融入,育儿很容易陷入孤岛。
于是,伽才开始做育儿自媒体,在小红书上分享全职带娃的经历,一方面希望和别人分享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赚点育儿的钱。
伽才带娃极其细心,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妈妈”。妻子赚钱养家,老公做家务育儿的分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性别观念,但在伽才一家的生活中却非常自然。很多人由此产生好奇,摩梭人的生活都这样吗?
随着他的分享越来越多,他也不能免俗地收到不少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质疑,比如吃软饭、没有男人味等等。但什么是男人味呢?在摩梭文化里,女人味和男人味,压根不必区分看待。
这两年,伽才开始更系统地去了解摩梭文化和母系社会,原来摩梭传统里本就有“女尊男不卑”的性别平等意识,包括摩梭人的家庭观念里,有着许多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也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实践更加自洽了。
我们跟伽才聊了聊他的育儿感受,下文是根据他的自述整理。
伽才和出生两个月时的小孩。(图/受访者供图)
小婴儿的多巴胺让人上头
小孩的出现,最初是规划之外的。
因为我老婆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不是易孕体质,她原本也不太喜欢孩子,大概作为女性对于生孩子这个过程有着天然的恐惧,而且她也在成长中感受到妈妈独自带娃、丧失自我的处境,对于育儿也感到抵触。我虽然挺喜欢小孩子,但还是尊重另一半的想法,觉得丁克也行。
知道怀孕之后,我们又高兴又害怕,既然孩子来了,那就接纳他。
我老婆怀孕四个月的时候,我就离职了。那阶段她肚子比较大了,健康状态没有以前好,我比较担心。为了更好地照顾她,我就开始学做饭。虽然那时候丈母娘可以帮忙,但是毕竟宝宝是我们自己的,还是需要自己负更多的责任。
宝宝出生后,前两个月有月嫂,我在旁边协助,老婆在坐月子,基本没怎么让她动。说是协助,其实我是在旁边学习如何带小朋友,换尿布换衣服、安抚他的情绪,逐步摸索他的习惯、弄清楚他的需求。
伽才在给孩子喂奶。(图/受访者供图)
到了第二个月,孩子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肠胃胀气、吐奶,我老婆会陷入焦虑,我可能是比较理性的人,会去找原因、找方法解决。我一般从AI上找资料学习,像宝宝吐奶怎么办?可以吃完奶之后就让他先躺一会,然后再给他拍拍嗝,让他多竖着,尽量不要晃动,通过这样的办法慢慢减轻症状。
为了睡眠质量,通常新手爸妈都会让孩子和月嫂一起睡,但我们看了很多社会新闻,对于安全方面有点担心,就让孩子跟我们睡一个房间,如果有事情再去找月嫂。到了二十多天之后,宝宝开始会闹了,哄睡着了一放下就会醒来,经常凌晨两三点了,还得抱着他在客厅来回走。有了孩子之后,睡眠就变得碎片化了,一天晚上可能只能睡个两三个小时,一开始挺烦躁的,但慢慢习惯了就还好。
现在宝宝已经七个多月了,这期间我瘦了40斤,那些很简单的抱起、放下、换尿布、喂奶的动作,我一天不知道要做多少遍,相当于一直举着一个十多斤的哑铃锻炼,肯定能减肥了。
带娃在客观上有很多辛苦,但也有很多幸福的时候。比如当你看着他、对他说话,他会睁着大大的眼睛盯着你看,看得很入神,有时候他还会对你笑。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瞬间是月嫂刚走不久时,我跟老婆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小朋友在我怀里睡着了,就突然觉得很奇妙,我们变成了一家三口了。每天,我总是忍不住亲亲小朋友,小婴儿提供的多巴胺,比尼古丁更让人上头。
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很喜欢打游戏,当时我老婆还有点不开心,现在想想我确实打得太多了。但是有了小朋友之后,我更愿意花时间去陪伴他,游戏对我来说,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了。
一家两口变成三口。(图/受访者供图)
我比老婆更像“妈妈”
帮忙度过前两个月后,月嫂离开了,那时候我基本已经学会带娃了。我老婆则负责辅助,比如帮忙去把孩子的衣服洗一洗,或者帮我泡个奶。
在休产假的时候,我老婆就已经开始在家做一些工作了,休完产假,她工作更忙了,我会劝她放松一下,也陪一下小朋友。
毕竟,小朋友的成长需要父母都去陪伴,我会尽量让她也参与一些育儿的过程。很多人其实养着养着就把孩子养成自己一个人的了,我不希望变成这样。
我跟我老婆聊过很多关于我们从小到大的事情,回想起来,我们都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陪伴太少了,所以这方面要改进。
三个月之后,小朋友开始能自己睡了,还能睡一整晚,大概是我们都很熟悉他的需求了,他的安全感得到了满足。
现在,我每天的日常都跟着小朋友的作息走。一般早上八九点钟他醒了,我就会喂一些奶,喂完之后,我会继续睡会儿,他在我身边躺着玩一玩,有时候也会睡着。我醒来后,再给他换换尿布、做饭,差不多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吃完饭就陪他玩,然后再睡个午觉。天气好的话,我就会带着小孩去公园或者是商场走一走,跟他说说话,看云、看天,也让他触摸周围的植物,增加对外界的感知。
伽才带着宝宝回老家。(图/受访者提供)
有时候我带娃走在路上,经常会有一些人跑过来,告诉你方法不对。比如有人就会说,怎么给孩子穿这么少,会着凉的。这时候我就会陷入“我是不是个合格的爸爸”的自我怀疑中。
在带娃的观念上,我和长辈之间也会有一些小矛盾。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经验是对的,如果影响不会太大,我就尊重他们的意见,否则我会查资料去反驳他们。比如说给宝宝喂水这件事,家里人觉得奶粉喝多了上火,一定要给宝宝喂水,我就自己用AI去做功课,发现宝宝肾功能还没发展好,(水喂多了)多余的水会堆积在体内。
带娃的时候,真的一刻都不敢放松。有一次小朋友发高烧了,我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我前一天没有及时换掉出汗的衣服导致的,就很自责。哪怕他睡着了,我的神经依然会紧绷,经常突然担心,确认他是不是还在呼吸。
现在我也特别能理解那些带娃女性的不容易。女性带娃,首先是力气问题,带孩子时抱起放下动作特别多,这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像我现在就已经有了腱鞘炎。
最重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我见过我老婆生孩子时候的痛苦,生完了之后,可能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宝宝身上,妈妈就被宝宝的光环遮得严严实实,再加上女性带娃常常得不到其他支持,要是伴侣再不主动分担,无法理解带孩子的困难,这时候女性就会觉得两方面受到打击,甚至患上产后抑郁,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多关注下家里负责带娃的那位。
宝宝被伽才带得很有安全感。(图/受访者提供)
什么是男子气概?
老婆怀孕的时候,我们就商量过,之后由我来负责带。
我们俩比较互补,她在事业上比较有进取心,擅长和别人打交道,我比较细心,擅长做家务。但我们比较一致的是尊重彼此是独立的个体,共同目标是把家庭照顾好。
从谈恋爱开始,我们相处就比较愉快,遇到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平气地和坐下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彼此的不同点找出来,去理解对方。
在一起后,基本上是我承担家务,她有时间会帮忙一下。我也不会因为承担了更多家务就有怨言,因为我们要生活得好,就得做各自擅长的事情。
我老婆是个很有主见的人,生活里很多事情也由她拿主意。大到未来生活规划、孩子的事情,小到去哪里玩,出去吃什么。
我也欣赏她的工作能力,我们之前经常会一起做些事情,遇到难点的时候,我都会征求她的意见,她的思维方式常常超出我的认知,每次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发现她是对的,我有时候会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太笨了?
伽才和老婆回家完成摩梭传统婚礼。(图/受访者供图)
我生长于相对传统的摩梭家庭,我们家就在丽江泸沽湖旁边的永宁乡,我爸妈受过良好的教育,平常基本都在外面工作,我主要是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摩梭的家庭教育,就是从小大家都要互相帮忙,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分担家务活。
过去,摩梭人的家庭,是以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于动辄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女性天生拥有比男性更敏锐的情感感知,所以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的、有威望的女性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
2001年,伽才的妈妈接受学者的采访。(图/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虽说我外公外婆因为当年特殊历史原因已经不再像传统摩梭母系大家庭那样生活,但很多文化和生活习惯还是保持着。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妈妈和外婆都比较强势。我妈妈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外婆是一个裁缝,我外婆带娃的时候比较多,同时在家里的大小事情上,话语权也更大一些。
摩梭人一直有走婚的传统,比起夫妻,他们更像是恋人,是两个完全单独的个体,各自有生活节奏,只有在繁育家庭、承担共同责任的时候,他们才是一体的,而在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上面就互不干涉。
印象中,我外公外婆有过两三次冲突,但他们其实是对事不对人。家里面很多事情都是会商量着决定,并没有说必然要听谁的,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力,可以讲讲自己的建议,尽量避免争执。像我们这种从小在母系家庭里长大的人,对家庭和亲情都比较看重。
外公外婆对我的影响最多,在我心里外公是一个比较睿智、正直、有文化的形象,外婆很善良,很温柔,总是热心肠地帮助别人。
回想起来,我的童年很开心,经常在田野里玩耍奔跑,摩梭人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比较包容,可能由于信仰藏传佛教,也导致摩梭人整体比较温和、心态开放。
小时候,我记得经常有全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家乡做调研,这让我开始对外界产生了很多好奇,就想走出去看看,所以上大学时就跑到了大连。由于从小基本上是普通话教育,其实我小时候只能听懂摩梭语,却不太会说,等到上大学,我和外婆打电话,摩梭语才慢慢练起来了。现在,每次我离开老家,看到我外婆在门口送我,都会很想哭。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那些温情的,像《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恋恋笔记本》里面的男性是我的榜样,他们都是比较照顾家庭的、很爱妻子孩子的形象,我比较注重感情,希望自己可以从初恋一直到结婚,一辈子就守着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一直以这种期待去寻找爱情。
伽才期待的情感模式。(图/《恋恋笔记本》)
我和老婆是在丽江认识的,当时她读完硕士在旅居状态中。她让我知道,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生存。这个世界很大,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要不是她,我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丽江了。
我的同学朋友里面,很少人会走出云南。大家都是以很放松的状态去生活,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还是比较小,反而觉得在外面工作因为买房、工作这些事会压力很大,所以待在本地生活还是很自由。
在摩梭家庭里,大人从小就会教育你关爱家庭、兄弟姐妹,不能去欺负别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能有,至于男性气概的要求,是没听说过的。
纪录片里对伽才的外公的采访。(图/《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来深圳后,我参加工作也感到有些不适应。比如很多时候会有应酬、团建,有中老年男性在的场合,就要喝酒,就会讲很大男子主义的话,他们总会宣扬类似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之类的这种话,还有为了工作,他可以很晚回家,不承担家里面的责任,还希望老婆来关心他,这种现象当然很常见,但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我的上一份工作,老板是一个女性,她对我的观念比较认可,对我也挺好。但是考虑到未来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跟老婆商量后,还是决定辞职。当时老板挽留我,她说小朋友之后成长用钱的地方比较多,应该努力一下。可能大家还是觉得我是一个男性,就应该承担家庭赚钱的责任。
现在再回去看他们的项目,确实做得越来越好。但我还是想以家庭为重,因为跟陪伴小朋友相比,钱好像没那么重要,等孩子长大一点,我也可以出去工作。
老婆赚钱比较多,我赚得少,如果说我没有一点难受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这样的。别人也会觉得,一个男人在家里面带娃,那以后怎么办?一直靠着老婆怎么行?恋爱阶段,赚钱能力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我有些难受,但结婚之后,两个人有了家庭,我觉得一个合理的分工是更重要的,而不是比谁赚钱能力强。
夫妻俩给儿子穿了小裙子。(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这种生活分工跟大多数人确实不一样,平常我老婆也会因此遭受一些负面的评价。不过我们一致认为,只要我们生活得幸福,别人怎么评价我们,其实是无关痛痒的问题。
到了深圳,接触了自媒体运营的工作,我才发现摩梭文化的独特性,比如现在网上有许多关于女性主义的呼声,我发现,原来这些所谓先锋的思想,就是我们文化里日常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摩梭文化的核心,就是“女尊男不卑”,尊重女性是摩梭人的无意识行为,就比如游戏中的被动技能,一直是被激活的状态。
我感悟最深的一次,是我跟老婆回到她江西老家,发现祠堂只有男人的名字,而祭祖的时候,女性得由男性带着去才行,否则祭拜是无意义的。这让我很震惊,在我们的生活里,男性和女性是一样重要的,甚至女性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按照摩梭人的母系文化,孩子应该跟妈妈姓,但是由于孩子的妈妈也很喜欢摩梭文化,再加上摩梭人的人口越来越少,整个中国现在只有5万不到的摩梭人,所以我们决定给孩子取一个摩梭名字叫“朗格泽望”,为了方便登记,就只取了名,没有写姓。
希望带娃的男人越来越多
其实目前男性带娃面临的社会认同感比较低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社会主流认知就是男性去承担家里面的经济开支,男性就是家里面的天,如果反过来了,不管做的事情本身是不是正确的,都会受到争议。
我最开始一边带娃一边做育儿自媒体,也是想着能慢慢承担一些家里的经济开支。在短视频平台,我发一个内容,往往10条里面会有8条是贬低的。看这些负面评价会影响心情,但我还是会很耐心地去跟他们沟通,希望我们都能把观点表达出来,把事情聊开。
除了男性带娃面临的社会认同的问题,有时候男性带娃的孤独感可能会比女性更重,因为身边同样的群体太少了。妈妈带娃,从坐月子或者怀孕的时候就有各种孕妈群,宝妈群,大家多少还能在社群里找到一些归属感,
但我作为男性,全职带娃还挺孤独的,我当然也可以跟宝妈聊一聊,但是别人会觉得你挺奇怪的,而且女性对男性有点戒备心,很少人会愿意跟我交流,或者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群体,我也融不进去。再加上可能人们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不平衡的情绪,比如为什么别人家老公可以带娃,我的老公就不可以?
带娃的男人太少了。(图/《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
在深圳这样工作节奏比较快、压力比较大的地方,带娃的爸爸我几乎没见过。遇到的除了宝妈,还有很多是上一代女性在带娃的。我试着在网上找一些带娃的爸爸交流,但是几乎找不到。
最近,我的自媒体评论区有人跟我说她也要生小孩了,她老公打算全职带娃,想跟我交个朋友,我说我非常乐意。
毕竟,想认识一个全职带娃的男性朋友,实在太难了。
作者|刘车仔 编辑| 陆一鸣 运营 | 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