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必要补充,更是让科学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桥梁。然而,做好科普并非易事,既需要科学的深度,又需要传播的技巧。如何做好科普?笔者认为需要从四个要义着手。
第一,要以热心践行责任。科学家除了科学研究工作,还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把握舆论导向,尊重科学事实,丰富传播渠道,提升民众科学素养的历史责任。科学家要对科普工作充满热情,将其视为一项责任而非额外任务。只有热心投入,才能真正用心探索公众的需求、理解力、接受习惯等,关注知识传播的服务性与人文关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应用的知识。
第二,要以科学坚守原则。科普的核心是科学性,只有尊重科学精神、传播科学事实,才能保持科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科普又需兼顾科学严谨与通俗表达的平衡,努力做到“五忌”不失为一种策略:
忌忽视时政:比如气象科普,关乎社会安定,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注意社会影响,帮忙不添乱。
忌端着架子:要善于拥抱媒体,主动占领自己的阵地,也要向谣言、流言“学习”,抓住科普的短板,有的放矢与“伪科学”去争夺阵地。
忌不懂装懂:钻研业务熟悉领域最新知识,是科普工作的基础,一定要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讹传讹。
忌过分娱乐化:一味地追求流量,容易丢失科学的“真”,久而久之很容易丢失科学性、权威性、可信性。
忌用自编的“方言”代替“普通话”:即有意抛弃科学界已明确的概念、用语,标新立异“创新”词汇,为抓眼球,背离科学了精神,偏离了科技工作者“尊重科学,讲究科学方法”的初心。
第三,以艺术激活传播。科学普及不仅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更是传播艺术的体现,需要“科学的传播人”和“传播科学的方法”配合,需要注重科学的逻辑,和传播学的理论。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普及过程是一种“科学”与“传播”的“妥协”过程。
同样以气象学为例,气象科学普及的初心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但到目前为止,气象学理论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以及气象本身又是开放的、复杂的系统,气象科学还达不到百分之百地准确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趋利避害的成效”,还需要通过科学普及提升公众对于气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来达成,让公众理解气象还存在不少因为理论研究、监测能力不足等的局限性。
第四,以创新满足需求。科普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新兴的传播技术、渠道,以及公众对科学的需求变化,主动探索新策略、新方法。例如探索文字变视音频——将静的变动的;探索深奥的原理变通俗的段子——将长的变短的;探索专业的变通识的——将内的变外的;探索研究者和传播者融合——将分的变合的;探索后台的专家变前台的网红等,着力科普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总之,开展科普需要科学家与公众相向而行,需要从建立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增加着眼,持续做好科普这件事,持续充分重视研究科普的新策略、新方法、新途径。
PS:如果遇到您遇到有关于百科类创建编辑修改的相关疑难问题,欢迎留言咨询,百科参考网及时为您无偿免费解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i.com/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