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是验证理论、发现新知、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据。作为记录实验结果和观测现象的核心资源,科学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是科研人员探索未知、解决科学问题的宝贵财富。在国际上,科学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已成为全球科研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尽管我国科学数据的产生与积累已经相当可观,但开放程度与共享效率有待提高,符合国际标准的可信数据共享平台也相对较少。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科学数据成果的传播和科研效率的提升。因此,构建自主可信的国际化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科学数据共享实践,已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迫切路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政策法规层面,《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规为科学数据的长期战略储备提供了制度保障;标准制定方面,《GB 35294-2017 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 42813-2023 数据论文出版元数据》等为科学数据的出版和使用确立了相关规范;实践层面,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组织依托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 Data Bank)等平台开展期刊论文关联数据汇交与共享。这些举措显著推动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然而,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数据开放程度、共享效率及国际化平台建设方面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全球科研合作日益深化的今天,缺乏自主可信的数据共享平台,不仅不利于我国科学数据的开放与流通,还存在数据外流的潜在风险。
为了建设满足国际化要求且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遵循国际标准,推动FAIR化共享。2016年,由众多科学家和组织联合提出的科学数据的FAIR(Findability、Accessibility、Interoperability、Reusability)原则已成为全球科学界的重要共识。同时,基于FAIR原则,国际科研数据联盟提出了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TRUST(Transparency、Responsibility、User Focus、Sustainability、Technology)原则,也为平台的透明性、责任分配、用户关注度等提供了明确指导。平台建设需促进数据的可发现性、可获取性、可互操作性及可重复利用,并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和安全共享。
二是提升平台安全与治理能力。科学数据的共享与安全并重。可信平台应构建适配多学科、完备的数据治理与安全体系,涵盖安全组织制度、资源管理和环境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并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机制和隐私保护政策,保障海量科学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提供合规性保障,避免数据外流。
三是建立多元化数据共享机制。平台应支持多种数据共享方式,包括数据完全开放共享、设置保护期等有条件共享及依申请获取等,灵活满足不同类型数据的需求。同时,引入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CC)协议、数据库许可协议和软件许可协议等多种授权模式,保障数据使用的合规性与透明度。
四是实现国际学术平台对接与互操作。国际化视野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特质,通过制定与国际标准统一的元数据规范,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和API,实现平台数据与其他国际平台的无缝集成和跨平台共享,提供多语言界面、多语言搜索和数据描述等服务,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需求。同时积极争取国际出版商、学术平台推荐与收录,提升平台国际影响力,服务全球科研人员。
当前,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新的科研范式变革的形势下,面临着“高质量数据开放共享难”“数据外流严重”“数据开发利用难度大”等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还需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提升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与科研人员参与度,将数据共享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制定更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激发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热情。
2.扩大数据共享政策覆盖范围并提供针对性政策支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逐步将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拓展至高校、科研机构等科学数据产出较多的领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明确数据共享的标准、流程和责任主体,形成覆盖全科研生态链的数据共享政策体系。
3. 加强国内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与行业合作。鼓励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机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带来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升平台可信服务能力与全球影响力。
4. 完善数据知识产权与评价机制。明确数据知识产权的归属、保护范围和法律责任等关键问题,为数据共享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建立数据共享评价机制,对数据共享的质量、数量、影响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科学数据共享是推动科研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自主可信的国际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不仅能提升我国科研创新效率,还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科学数据共享体系中的话语权。通过数据的流通与共享,推动科研协作与创新突破,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未来,我国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科学数据共享的政策与实践路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共享平台建设模式,为全球科研协作贡献中国智慧,为科技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
李宗闻|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工程师
李成赞|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姜璐璐|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工程师
PS:如果遇到您遇到有关于百科类创建编辑修改的相关疑难问题,欢迎留言咨询,百科参考网及时为您无偿免费解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i.com/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