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近期将择机发射,为我国空间站运营阶段执行新一批航天员在轨轮换任务。
而作为“中国空间站工程的基石”,“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承担着为空间站运输物资、补加推进剂及下行废弃物的重要工作,自2017年首飞以来,已成为全球现役运载能力最强、货运效率最高的货运飞船之一。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7日21时25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预定安全海域。为配合新一轮航天员在轨轮换和空间站常规运营工作,天舟八号受控再入和天舟九号发射工作预计不久以后也将开展。
天舟货运飞船完成使命之后已经没有用处,为什么还要费力气去控制它去再入坠毁?
其实,这背后体现的是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责任感。
受控再入指的是航天器在人为或自动控制下,飞出地球后又重新再进入地球大气层,经过船体解体和高温烧蚀,少量未能烧毁的残骸落入预定安全海域。这样可以避免那些被弃用或者已失效的航天器留在太空中变成太空垃圾。
在航天工程领域,太空垃圾也被称为空间碎片(Space Debris)。对在轨航天器来说,一旦撞上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就是灭顶之灾。为了躲避它们,航天器不得不采取变轨措施进行规避,以确保自身安全,有时会严重影响在轨飞行任务,甚至导致任务失败。
根据观测分析,大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目前约有3万个,更小的空间碎片则更多,且治理起来非常困难。为了减少空间碎片的产生,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近地大型航天器进行受控再入,这样不但能够释放宝贵的轨道资源,还可以避免产生更多空间碎片,净化轨道空间环境,防止对在轨航天器和地面产生危害。
中国作为世界航天大国,在全球空间碎片环境治理中必然要发挥重要作用。以已圆满完成任务的天舟七号为例,为了不占用轨道资源,为其他航天器创造安全干净的空间环境,按照国际惯例对完成任务后的天舟七号实施离轨操作,这是中国履行航天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
我国从2017年至2024年,相继成功实施了天舟一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二号至七号的受控再入任务,为了降低地面风险均采取了轨道、姿态机动以控制再入落点,绝大部分器件和材料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了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2018年,在我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前夕,部分外媒曾不断炒作天宫一号失控将撞向地面并释放有害物质,引发民众担忧。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曾向联合国大会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正式提交一份照会,向全世界书面解释天宫一号的未来动向。而对于非受控的火箭残骸的坠落,我国航天部门也会及时监测并发布轨道参数公告。例如自2024年11月15日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发射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密切关注火箭二级再入大气层有关情况,并先后于2024年11月19日和11月23日两次发布了火箭残骸轨道参数公告。
事实证明,无论是天宫还是天舟,中国历次受控再入大气层的航天器绝大部分部件都在再入过程中烧毁,只有少量残骸坠落在南太平洋安全海域,且未产生大型残骸以及剧毒物质。中国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地面的影响,向全世界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而外媒如此杞人忧天,掩耳炒作,可能是看不得欧美垄断了半个多世纪的载人航天被中国人打破了吧。
不仅如此,作为航天大国,中国历来在航天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在减缓空间碎片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对空间碎片进行监测,再比如发展了多项空间碎片减缓和清除技术。像2016年6月25日随“长征七号”成功发射的“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可以通过机械手臂抓取周围的空间碎片,减少碎片对空间环境的威胁。
目前,针对空间碎片移除的多边国际立法还比较缺乏,对于空间碎片的减缓和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充分合作。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在空间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方面自然也会继续体现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努力减缓空间碎片,推动外层空间的和平利用和全球共享。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推动航天技术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曲少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
PS:如果遇到您遇到有关于百科类创建编辑修改的相关疑难问题,欢迎留言咨询,百科参考网及时为您无偿免费解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i.com/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