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都有哪些防癌重点?一篇说清,快收藏→

又是一年的中国抗癌日,一谈到癌症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觉得很沉重和恐慌,仿佛癌症都是突然就发生了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突然就降临的疾病,而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沉默陷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从头开始,从日常生活出发,一起发现那些致癌因子,在生活中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从头到脚,都有哪些防癌重点?一篇说清,快收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从“头”开始:

警惕悄无声息的脑肿瘤

一项发表在《神经肿瘤学》上,基于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和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的系统性综述,汇总了多个大型人群数据来源(如美国脑肿瘤登记数据、基因组关联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得出结论,目前被广泛确认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个:接受过头部放射治疗(电离辐射),以及特定的遗传易感基因变异。

基因属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做的预防措施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头部 X 光或 CT 检查,尤其是儿童。但也要注意,该做的检查得做,不能全部拒绝,正常诊疗需要的合理检查不用太担心;避免长期接触高剂量辐射源(比如职业暴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饮食、睡眠到心理健康,全面降低整体的癌症风险。[1]

根据上海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出版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4 版)》,当你出现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喷射状呕吐、言语不清、情绪反常或平衡感下降等症状时,不要轻易归咎于“太累了”或“情绪波动”,这可能是大脑在发出预警,应该及时就诊以免耽误。[2]

别忽视“眼”前危机:

紫外线下的眼肿瘤风险

曼彻斯特大学癌症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团队在 2021 年撰写的观点论文提到,紫外线的 DNA 损伤特征同样出现在部分眼黑色素瘤中,尤其是虹膜和结膜这些“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因此,在阳光强烈的时段,如中午时分、海边、滑雪、驾驶等场景,佩戴太阳镜可以有效阻挡有害紫外线,减少累积性眼部损伤,降低患癌风险。[3]

《肿瘤学》上 2021 年系统探讨了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保眼治疗新方向,作者指出最常见的眼肿瘤(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症状不具备特异性。[4]因此暂无针对性的眼肿瘤筛查意见,保持常规的眼科体检即可。

从头到脚,都有哪些防癌重点?一篇说清,快收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小心“上呼吸道”的阴影:

头颈部肿瘤悄然来袭

一篇发表在《肿瘤学年鉴》上,结合了多项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行为干预与筛查策略的综合性研究观点论文,系统分析发现,目前头颈部肿瘤的发病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

·长期吸烟者(包括香烟、雪茄、烟斗)。

·长期饮酒人群,尤其是重度饮酒者。

·咀嚼槟榔习惯者。

·有反复口腔炎症、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

·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人群,特别是 HPV-16 型。

其中烟酒的联合作用最为可怕,该论文[5]引用的一项汇总分析发现,吸烟和饮酒合用的人,患喉癌和下咽癌的风险高达非吸烟不饮酒者的 40 倍以上。

因此戒掉这些不良习惯,就可以显著降低头颈部肿瘤的发病风险;而对 HPV 相关的口咽癌,疫苗接种已被证明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相关癌变,尤其是年轻人群(包括男性)也应纳入接种范围。

除了行为上的预防,早期识别同样重要。如果你出现了持续性的声音嘶哑、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口腔溃疡反复不愈,甚至是无明显原因的牙龈出血或耳痛,都不应掉以轻心[5]。很多头颈部癌症的早期信号被误认为“发炎”或“上火”,从而错过最佳诊断时机。

别让“小脖梗”变成大问题:

甲状腺癌悄然流行

国际多中心专家汇集了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事故、福岛(Fukushima)事故及多个国家病例的大型研究论文,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

(1)应避免反复接受不必要的颈部放射检查,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进行牙片或头颈部 CT 检查时,应使用甲状腺防护装置。

(2)居民还应避免长期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地下水,特别是在农业施肥密集区域,应定期监测饮水安全。

(3)在缺碘地区,甲状腺功能紊乱与滤泡型癌变风险升高存在关联;而过量补碘则与乳头状癌风险升高有关。这提示我们,“碘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地区和个体情况合理调控。

(4)除了环境与生活方式干预,更重要的是对甲状腺结节的科学认识。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 C-TIRADS 分级法则,大多数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改变,仅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而在发现快速增大的结节、合并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时,应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穿刺活检或进一步治疗。[6]

别让呼吸成为负担:

肺癌的隐形杀手

2020 年发表于《胸腔医学临床》的一篇综述论文总结了多项流行病学、环境暴露、遗传易感和生活方式因素,明确指出“吸烟”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并且不仅主动吸烟,连二手烟、三手烟暴露都可显著增加肺癌风险,对女性和儿童的危害更为突出[6]。

因此,不吸第一口烟、不与烟共处一个空间,是最直接有效的预防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室内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危险源,不是“厨房油烟”,而是“室内氡气暴露”。这一来自自然界的污染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肺癌致病因子

日常可多开窗通风,或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过滤器或静电过滤器的方法降低室内氡气浓度。如果有肺部慢性炎症,如慢阻肺(COPD)患者,其肺癌发生风险可高达普通人群的 6 倍,这类人群尤应加强监测和早筛意识。[7]

从头到脚,都有哪些防癌重点?一篇说清,快收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防患于“胸”前:

乳腺癌从生活方式开始预防

根据《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专家共识》,有些风险,我们无法改变——比如家族史、BRCA1/2 等高危基因突变、致密型乳腺、既往乳腺良性疾病等。[8]对于这部分人群,应及早启动乳腺癌筛查计划,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与随访管理。

但更多的风险,其实就潜藏在我们的日常选择中。

首先是体重管理:不仅要关注体重数字,还需要关注体脂率,建议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动(如快走、慢跑、骑行等),不仅能降低体脂率,还能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来抑制肿瘤发生。

再看饮食与生活习惯:长期高脂、高糖饮食、饮酒、吸烟,都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概率。研究显示,每日酒精摄入每增加 10g,乳腺癌风险就增加 10.5%;吸烟和被动吸烟也分别带来 10% 和 7% 的风险增长。[9]而膳食结构中加入全谷类、豆制品和非淀粉类蔬果,就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护“胃”在先:

别让癌症从餐桌上偷袭

根据《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 版)》,胃癌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相关癌症”,完全有可能通过科学干预有效预防。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一个“元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尤其在胃癌高发地区主动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视情况考虑根除治疗。

除了细菌感染,高盐、高温、腌制、烧烤、烟熏、油炸食物所含的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被研究一再证实与胃癌显著相关。建议日常饮食减少这类高风险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蔬果、全谷物和豆类摄入量,其中深色蔬菜、十字花科类蔬菜、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癌潜力。

同时,吸烟和重度饮酒都会通过损伤胃黏膜、促进慢性炎症和细胞突变,增加胃癌风险。规律饮食、控制体重、保持适度运动,也都在慢性炎症水平、激素代谢与免疫系统层面提供保护屏障。

最重要的是“筛查”二字。指南推荐 40 岁以上普通人群可通过“风险自评➝血清标志物初筛➝胃镜精查”的分级策略,精准、高效地进行胃癌早筛。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胃部疾病史或生活在高发地区者,切勿等到“胃痛难忍”才想起检查。[10]

从头到脚,都有哪些防癌重点?一篇说清,快收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护“肝”如命:

别让沉默的肝癌悄然扎根

在中国,肝癌一直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沉默杀手”。我们应该如何防?

一篇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机构联合撰写、聚焦病因学干预的《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指出,肝癌最主要的三大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黄曲霉毒素摄入和长期饮酒,而这些因素,其实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有效防控。[10]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从娃娃抓起”的乙肝疫苗接种。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 24 小时内尽早完成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联合注射,后续再按程序完成三剂次接种,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保护。

其次,是对饮食安全的把控。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发霉变质的花生、玉米、米面等粮食中,尤其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易大量繁殖。研究显示,黄曲霉毒素与 HBV 合并暴露时,肝癌风险可升高至常人的 73 倍[11]!因此,家庭储粮应注意干燥、通风,食用前应避免使用发霉食物,降低毒素摄入。

另外长年饮酒,尤其是日饮酒精含量超过 50 克,会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戒酒,是保护肝脏的关键一步。

除了一级预防,《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 年)》强调,患有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尤其是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者,其风险将进一步叠加。共识建议,对于这些人群,每 6 个月进行一次影像+血清学筛查,有望将早期肝癌检出率提高至 60% 以上。[12]

“肠”护有道:

别让结直肠癌悄悄扎根

根据英国《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结直肠癌主要的可干预风险因素包括: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久坐不动、肥胖、吸烟以及饮酒等。

其中饮食结构与风险关联尤为明确。研究表明,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高摄入与结直肠癌呈正相关,而膳食纤维的摄入则具有保护作用——每增加 10 克膳食纤维,结直肠癌风险可降低约 10%。这也提示我们,调整饮食习惯是最简单、最经济的预防方式。

除了饮食,规律运动也同样重要。研究指出,运动不仅能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肠道菌群,还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间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更重要的是“早筛查”。论文建议,平均风险人群应从 45 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推荐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和结肠镜检查。[13]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应提前开始,并缩短筛查间隔。

从头到脚,都有哪些防癌重点?一篇说清,快收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宫”防未然:疫苗与筛查,

共筑宫颈癌防线

根据《中国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宫颈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预防策略也随着 HPV 疫苗的问世大大前移,从传统的“定期筛查”转向“疫苗+筛查”双重保护。[14]

一级预防的核心是接种 HPV 疫苗。指南指出,9~45 岁女性可接种二价或九价疫苗,20~45 岁可接种四价疫苗,尽早接种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高危型 HPV 的风险,从源头切断宫颈癌的发生链条。

同时,二级预防也不能忽视。对于已接种者或超过疫苗接种年龄的女性,定期筛查依然重要。推荐 25~30 岁起开始筛查,可选择 HPV 检测或细胞学检查,一旦发现癌前病变,应尽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总结:

癌症并非无法抵抗的命运之雷,而是可以用科学与行动逐步拆解的慢性威胁。从头到脚,每一个器官背后都潜藏着可识别的信号,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也都藏着改变风险的机会。

构建有效的癌症预防体系,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与分级筛查策略。前者在于我们每天吃什么、动多少、睡得好不好;后者则是基于个体风险评估,制定合理、可及的筛查路径,把“早发现、早治疗”真正落到实处。

防癌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一种持续、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在每一次主动戒烟、每一次疫苗接种、每一次定期体检中,我们都在为健康按下“防护键”,让“早预防”不再只是宣传日的标语,而是日常生活的常态选择。

参考文献

[1]Ostrom QT, Adel Fahmideh M, Cote D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hildhood and adult primary brain tumors. Neuro Oncol. 2019;21(11):1357-1375.

[2]上海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4版).

[3]Dhomen N, Mundra PA, Marais R. Sunglasses to hide behind may also prevent melanoma of the eyes. Br J Cancer. 2021;125(4):470-472.

[4]Bilmin K, Synoradzki KJ, Czarnecka AM, et al. New Perspectives for Eye-Spar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Primary Uveal Melanoma. Cancers (Basel). 2021;14(1):134.

[5]Hashim D, Genden E, Posner M, et al. Head and neck cancer prevention: from primary prevention to impact of clinicians on reducing burden. Ann Oncol. 2019;30(5):744-756.

[6]Drozd V, Branovan DI, Reiners C.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hyroid Carcinoma: Risk Factors and Seeking Approach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t J Thyroidol 2020;13(2):95-110.

[7]Bade BC, Dela Cruz CS. Lung Cancer 2020: Epidemiology,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Clin Chest Med. 2020;41(1):1-24.

[8]卢志娟, 涂彧, 俞荣生. 三十年来我国室内外氡浓度的变化.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1): 118-121.

[9]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共识专家组. 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2022,9(4):5-13.

[10]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人群健康风险管理协作组-胃癌专业组. 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6):2837-2849.

[11]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相关肿瘤防控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 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 34(10): 2090-2097.

[1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 37(3): 532-542.

[13]Kanth P, Inadomi JM.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BMJ. 20215;374:n1855.

[14]王临虹, 赵更力. 中国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 29(1): 1-3.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潘战和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PS:如果遇到您遇到有关于百科类创建编辑修改的相关疑难问题,欢迎留言咨询,百科参考网及时为您无偿免费解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i.com/4199.html

(0)
百科参考网的头像百科参考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6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4月16日

相关推荐

  • 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文件要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教育部批准,我校2025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华东师范大学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一、招…

    2025年4月17日
    700
  • 这2个习惯,让你比同龄人老得更快!2个方法“变年轻”→

    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我们每个人的年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增长。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管年龄多大,也能一直保持年轻有活力的感觉。因此,心理学提出了“主观年龄”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自我感觉自己像是多少岁的样子。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心理学研究发现,主观年龄越大,也就是那些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越老的人,更有可能出…

    2025年4月16日
    600
  • 最新通报:发病1例,死亡1例!千万别采、别买、别吃

    4月15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其中深圳报告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而食物中毒的原因就是因为误食毒蘑菇。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 2025年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2025年3月(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我省共报告2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较大级别,共发病2例,死亡2例…

    2025年4月16日
    500
  • 超120天地月大救援画面首次公布:像在玩高难度的太空桌球

    2024年3月13日,DRO-A/B双星组合体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但由于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能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面独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国科学家团队处变不惊,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卫星极限生死救援”。这场历经123天的“地月大救援”不仅挽回了价值数亿元的卫星,还开辟了一条通向星辰大海的新航路。

    2025年4月16日
    800
  • 世界嗓音日: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有力量

    大象新闻记者 李然 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今年的世界嗓音日主题是“让您的嗓音更有力量”。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有力量,需要科学发声方法。 用气息发声可让嗓音更有力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嗓音病科主任医师梅祥胜介绍,简单来说,要学会用气息发声。说话前,口鼻同时吸气,腰部和小腹稍微扩张,用这口气来说话。说完一句话之后马上再换一口气。 长期说话嗓子不适一招快速…

    2025年4月16日
    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PS:如果遇到您遇到有关于百科类创建编辑修改的相关疑难问题,欢迎留言咨询,百科参考网及时为您无偿免费解答。